“政策+技术+需求”三重共振下,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爆发元年。从虚拟走向现实,走向更多应用新场景,投资热度不减、产业空间正快速打开。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至205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突破6万亿元。资本市场上,伴随市场需求结构性爆发,各路资金对这一新兴热门领域的“加注”热情也快速升温。
向高度挑战——屈膝下蹲蓄力,双臂上摆同时一跃而起再稳稳落地起身站直,北京机器人企业星动纪元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星动L7以95.641厘米的成绩摘得原地跳高项目金牌,动作干净利落,展示了结构刚性和关节柔性的技术特点。
向速度挑战——100米短跑项目决赛中,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采用全自主导航系统的“具身天工Ultra”以21.50秒成绩夺冠,成为首个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
今年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为大众及诸多专业投资人带来了精彩的竞技对决盛宴。来自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127个品牌的500余台机器人,通过26个赛项538个比赛项目,充分展现各自在机械结构、人工智能、传感等多学科层面的最新技术进展。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参赛队伍涵盖了机器人产业链中70%至80%的企业,其中有众多排名前50强的机器人企业,参与广度及行业影响力均创下同类赛事新高。
决定机器人能力上限的三大核心要素,分别是模型架构、数据质量和硬件本体。除了在硬件本体方面我国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围绕数据、模型的产业各方也在持续探索突破。
以星动L7为例,95.641厘米的成绩来自机器人全身55个准直驱“活动关节”的协同配合,以及能进行端到端强化学习能力的“大脑”。
人形机器人能够在赛场上有如此精彩的表现,离不开背后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如硬件方面,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不断优化,使其拥有更出色的运动能力和稳定性;高精度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环境;软件算法的进步,使机器人能够展现出更好的协调性等。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以来的每一次赛事举办都是对整个产业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能力的一次又一次集中检验。从起初的概念验证到如今规模化应用逐步深入,也为不同环节蕴含着不同的机会。
“相较于目前已在制造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更像‘全能型助理’,要适应高度不确定、开放性的使用场景,将听觉、视觉等传感器收到的各类多模态信息融合起来,然后自主规划动作和执行,是制造业和AI技术的结合。”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基金经理李树建表示,当前全球许多科技巨头已经入局这一领域,而中国凭借完整供应链与场景落地能力,有望成为产业领跑者。人形机器人结构极其复杂,涉及大量高精密零部件,而中国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能够有效支持这一产业链的扩张。
当技术突破遇上资本热潮与政策加码助力,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推进,同时带来的还有不断涌现的投资机会。
今年以来,央地各个政策层面的支持举措频频。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作出系统部署,这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加速期。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东、成都等地也积极响应加码支持力度。
如北京市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动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其中,《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目标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上海市在其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也提出,要在品牌、应用场景和产业规模方面实现“十百千”突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在成都,该市也构建起市、区两级联动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政策资金总规模超10亿元。
受益于政策面的大力支持,今年以来,一级市场上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也十分活跃。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投资事件数超过200起,融资总额已超过240亿元,远超过去年全年总和。有市场人士表示,目前市场对人形机器人有更乐观的期待,融资热在今年下半年仍会持续。
伴随着细分应用场景的更具象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品创新、技术迭代也更值得市场期待。由于技术成熟度的不同,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已进入“销量比拼”阶段。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旦突破量产临界点,行业或将迎来指数级增长。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受益于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爆发,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厂商平均实现50%-100%的惊人增长,行业热度持续攀升。多家机构预计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明年底前率先落地于更多工业和泛工业场景,未来5-10年则有望出现家庭服务机器人等。
光大证券认为,从人形机器人量产节奏的角度,2025年将会是突破性的一年。万台级别的量产将带动下游产业链进入确定性放量阶段,而万台级别的数据采集和训练有望真正解决数据匮乏的难题,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更泛化、更实用的阶段。
面对这一新兴热门赛道产业机遇,借助于合适的投资工具提前布局对投资者至关重要。今年以来,ETF市场规模快速攀升并屡创新高突破5万亿元,成为“聪明钱”重要的资产配置工具。这其中,Wind统计显示,全市场目前共有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等约13只机器人相关ETF,年内净流入总额已超350亿元,备受资金青睐。
目前,市场上聚焦机器人产业的指数主要为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和中证机器人指数。近几个月,科技板块热度持续飙升,上述两大指数在市场中也表现亮眼,备受投资者瞩目。具体来看,两大指数从编制方案、行业分布、成份股等在不同维度各有侧重,各具优势。
据悉,中证机器人指数选取标的范畴涉及系统方案商、数字化车间与生产线系统集成商、自动化设备制造商等相关上市公司,范围更广,目前成份股数量约73只。另一只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则“人形含量”更突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表征能力更强。该指数成份股数量更少,仅50只,更聚焦于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环节。今年4月10日,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迎来修订。截至目前,该指数的人形机器人相关公司权重近80%,在ETF跟踪的指数中位居第一。
从行情催化逻辑来看,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类市场上主要机器人目前技术成熟度不同。其中,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已进入“销量比拼”阶段,销量增速、渗透率提升将是行情驱动主要因素;人形机器人当前正处于“从0到1”的量产关键期,因此资金更关注量产节奏、量产预期、订单增长等预期指标。
以万得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为参照标准,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的人形机器人相关公司权重为77.2%,中证机器人指数的“人形含量”为63.7%。而工业机器人方面,参照中信三级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及工控系统指数来划分,相关公司在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和中证机器人指数中的占比分别为26.3%、16.8%;服务机器人方面,参照万得服务机器人概念指数来划分,相关公司在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和中证机器人指数中的占比分别为10.2%、8.7%。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的“聪明钱”已经开始行动。如跟踪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的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近期迎来显著增量资金,截至Kaiyun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登录网站9月30日,产品规模超130亿元,规模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同类ETF。
综合多只机器人相关ETF的半年报来看,基金经理们普遍表示,当前机器人赛道处于政策、技术与资本的多重催化期,整体来看投资性价比凸显。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境内外人形机器人产品陆续进入量产阶段,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上市公司盈利预期有望产生积极变化。
展望后市,作为具身智能重要方向的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生活服务等方面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产业也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深度服务国家战略,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普通投资者如何把握住新赛道万亿产业红利?在业内人士看来,布局一键共享中国人形机器人核心资产成长红利的指数化工具正当时。